中新網
分享到:

木卡姆的春天是這樣“到來”的

木卡姆的春天是這樣“到來”的

2025-04-03 13:12:58 來源:石榴云/新疆日報

  3月末,北京朝陽區(qū)的一棟寫字樓里,電影《萬桐書》(暫定名)的后期剪輯制作正在進行,這部2025年自治區(qū)重點影片拍攝歷時近8個月,走過喀什、沙雅、瑪納斯、烏魯木齊、橫店、廈門等地。

扮演劇團演員的新疆姑娘(2024年12月10日攝)。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扮演劇團演員的新疆姑娘(2024年12月10日攝)。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2023年1月,在兔年春節(jié)即將到來時,“搶救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第一人”萬桐書先生病逝,享年99歲。

  過去近兩年時間里,在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組織指導下,天山電影制片廠加速完成了劇本創(chuàng)作、選角、選址、布景、拍攝的流程,同樣以“搶救”之心來緬懷這位在新疆奉獻一生的人民音樂家。

  2024年12月末,記者前往瑪納斯縣蘭州灣鎮(zhèn)探訪電影拍攝現(xiàn)場,彼時,曠野中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小李莊軍墾舊址,在剛剛下完的一場大雪中,裹上了厚厚的“外衣”。

  一切好像都似過去每個冬季一樣安靜,但走入舊址后,竟然聽到城市中的喧囂聲,而且越來越清晰,接著,四通八達的“城市街道”出現(xiàn)在眼前,街兩邊矗立著一幢幢“百貨商行”“商會”“茶館”“飯店”“鐵匠鋪”“中醫(yī)館”“當鋪”……這是70年前的“烏魯木齊”街景,也是電影中講述這段故事的地方。

  “重建”故事的發(fā)生地

  靜靜流淌的瑪納斯河,記錄著河東岸的小李莊作為上世紀50年代軍墾指揮樞紐的印記——機關樓、職工宿舍、文工團、電影院、醫(yī)院、幼兒園、商店、銀行……

小李莊軍墾舊址內搭建的拍攝現(xiàn)場(2024年12月10日攝)。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小李莊軍墾舊址內搭建的拍攝現(xiàn)場(2024年12月10日攝)。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小李莊是我們選址時的驚喜,里面有多棟上世紀50年代的蘇式風格建筑、十幾處軍墾建筑,比較完整地保留著軍墾駐地早期的建筑樣貌?!睂а菸鳡栐帷ぱ篮细τX得這個曾經作為軍墾重地的小莊子,與電影非常對味。

  1951年春夏之交,為搶救即將失傳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中央音樂學院的青年音樂家萬桐書,帶著妻子連曉梅和一歲的女兒萬史迅從北京坐火車向西出發(fā),歷經數(shù)月輾轉再三,終于到達迪化(今烏魯木齊)。自那一刻起,他首要的任務就是把民間藝人吐爾迪·阿洪演唱的十二木卡姆版本記錄下來,這位70歲的老藝人是彼時已知唯一能完整演唱全套十二木卡姆的人。

  留住他的聲音,就留住了十二木卡姆的聲音,電影的故事也從這里講起。

  “我們無法在烏魯木齊今天的街景中還原當時的大十字、南門等地標,所以參考老照片和影像,在小李莊搭建起一片‘迪化城景’?!蔽鳡栐嵴f。

  在掛著劇團牌子的院子里,一棟刷著綠白相間墻漆的二層蘇式建筑,就是電影劇組的駐地,走進樓里,左手邊是前往二層的樓梯,正面是狹長的走廊,它的兩側分布著形制相同的房間。這時,能感覺到一些暖意,因為兩臺大型暖風機正“端坐”在地上送風。

  “等會兒開始拍攝需要全場靜音,這家伙聲音太大,就得關掉,現(xiàn)在空檔時間讓演員們多暖和一會兒?!薄度f桐書》執(zhí)行導演伊力亞·阿布力米提是現(xiàn)場的“三多”——走動多、說話多、操心多。

  這棟樓也是整部電影內景拍攝的核心地點,這里20多個房間被改裝成萬桐書和連曉梅的家、宿舍的公用廚房、辦公室、郵局、電話室、演員排練廳、吐爾迪·阿洪父子的住所等,擺放著仿古鋼琴、三腳臉盆支架、紅雙喜搪瓷盆、八仙桌、木搖床、黑皮公文包、五斗柜……一個個老物件透出濃重的年代感。

拍攝現(xiàn)場萬桐書的家(2024年12月10日攝)。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拍攝現(xiàn)場萬桐書的家(2024年12月10日攝)。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在小李莊,劇組拍攝了電影中場面最大、人數(shù)最多的一場戲,即1955年自治區(qū)成立大會上各族群眾參加游行方陣表演,拍攝現(xiàn)場鑼鼓喧天、歌舞不停。70年前,萬桐書經歷了那激動人心的一刻。

  “這場戲有大概1000人參與表演,大多來自瑪納斯當?shù)氐泥l(xiāng)鎮(zhèn)、社區(qū)、學校,大家覺得能在這樣一部特殊的電影里展現(xiàn)那樣一個特殊的時刻,很榮幸。”整個拍攝日程里,伊力亞得到了很多這樣的支持,比如在庫車拍攝萬桐書帶著妻兒與來自全國各地進疆人員、隊伍相互扶助的場景時,當?shù)?00多位群眾演員的全力投入,讓他和劇組演職人員都非常感動。

  重現(xiàn)“搶救”的細節(jié)

  電影的故事跨度約十年,從萬桐書帶領工作組為吐爾迪·阿洪錄制十二木卡姆開始,一直到1960年《十二木卡姆》樂譜兩卷集面世。

  “隔著70年的距離,今天的人很難想象當初錄制、記載、整理散落在民間的音樂有多么困難,電影講的這十年,恰恰是為了盡可能去還原‘搶救’的過程?!蔽鳡栐嵴J為正是因為以萬桐書為代表的傳承者們“不斷地和時間賽跑”,才讓這十年里有了值得電影發(fā)揮的點。

  臨危受命奔赴新疆,交通不便幾經輾轉,條件有限錄制艱難,記譜緊迫痛失幼子,多方譯制樂集終成……這些不凡的經歷為電影呈現(xiàn)戲劇沖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細節(jié)表現(xiàn)。

  “比如萬桐書和吐爾迪·阿洪,一個是從北京來到邊疆的青年音樂家,一個是民間藝人,對彼此的背景不了解,語言也不通,怎么共同完成一個重要的任務?”西爾扎提認為對吐爾迪·阿洪來說,錄音室、鋼絲錄音機、整理民間音樂等都很遙遠,他是怎么一步步接納并相信工作組千里迢迢找他來錄制十二木卡姆是為了傳承?

  這,就是“搶救”中抓人的細節(jié),是電影編創(chuàng)的著力點。

  在拍攝一場吐爾迪·阿洪拉琴唱歌的戲時,西爾扎提在監(jiān)視器前觀察著每一個特寫的鏡頭,對著對講機指揮:“化妝,把手上皮膚再做得粗糙點兒,要有細微的疤痕……”

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右)在監(jiān)視器前指導拍攝(2024年12月10日攝)。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右)在監(jiān)視器前指導拍攝(2024年12月10日攝)。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他認為,拍真實的人物和故事,就要有真實細節(jié),有時代痕跡,“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像吐爾迪·阿洪這樣的民間藝人都是在凄苦寥落中討生活的人,我們從大量老照片上看到的他們的樣子,那么在電影中就要真實反映?!?/p>

  “總共減了13公斤,再瘦可能身體承受不了了?!毖輪T吾守爾·賽來為了在外形上更接近古稀之年的吐爾迪·阿洪,快速減重。

  吾守爾是新疆藝術劇院歌劇團的演員,擁有很多電影電視劇的表演經歷,而這一次是挑戰(zhàn)最大的。除了“餓掉”13公斤體重,他還在一個月里學會了從沒碰過的薩塔爾琴,掌握了十二木卡姆“達斯坦”歌曲的演唱技巧,但更難的是要揣摩一個70年前真實人物的內心世界。

  “舊社會受盡權貴折辱的民間老藝人,該是什么樣的?他和今天站在舞臺上一展芳華的藝術工作者有著多大的差別?”這是吾守爾的思考,也是他尋找吐爾迪·阿洪身影的方向。通過有限的照片素材,他摸索出來了——這個飽經苦難的老人,眼神中帶著對陌生環(huán)境的警覺,對新鮮事物的疑慮,見人時總是微微欠身,演唱時總是閉著雙眼,因為舊社會民間藝人不能直視看官。

  做從“0”開始的功課

  “電影里的十年光景,是萬桐書投身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整理收集漫長歲月里最初的、最艱難的一段時間,無先例、無參照,一切從‘0’開始。而于整個電影主創(chuàng)團隊來說,最初面對的也是對這段歷史及人物的認知空白,同樣要從‘0’開始。”西爾扎提說。

  只有了解了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了不起,才能更明白作為“搶救第一人”的萬桐書有多了不起。

  “無論之前讀了多少關于萬桐書的故事,都不及真正開始拍攝后更‘親近’這個人,甚至理解為什么他會扎根在新疆。”電影中萬桐書的扮演者李健是因為接下這部電影,才第一次欣賞了維吾爾木卡姆,第一次知道萬桐書這個人,了解他在新疆工作的數(shù)十載里為收集整理民間音樂而做的不凡事。

  一張萬桐書在鄉(xiāng)村與民間藝人們跳舞的老照片,曾深深打動過李健,讓他認識了真正的萬桐書——像是冰山里面的火種,外表沉靜內斂,但內心熱情澎湃,于是才能對自己鐘情的事業(yè)不顧一切、傾盡所有。

  “我一直在找萬桐書將自己與新疆這片土地緊緊相連的緣由?!迸臄z現(xiàn)場穿著一身灰色中山裝棉服的李健說,“拍攝這一路,我看到巴扎上的藝人自在歡愉地表演木山羊舞,喀什老茶館里的客人們可以即興拿起一把樂器輪流彈唱,甚至在拍攝現(xiàn)場,劇組各族同事也會就地開啟一場有鼓樂相伴的舞會……我想當年的萬桐書或許也是被這份‘難忘難舍’留住的吧。”

  在影像資料中尋找連曉梅身影的難度,遠遠大于萬桐書,這個在丈夫的音樂事業(yè)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女性,似乎總是默默在他身后。

  “有人說連曉梅作為妻子很偉大,但這個詞可能太有距離感了,我想讓她真實起來,具體起來?!彪m然網絡資料上關于人物的記錄極其有限,但扮演連曉梅的安冬還是意外地在石榴云/新疆日報創(chuàng)作的紀錄片《樂魂——致敬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搶救者萬桐書》中看到了一段連曉梅在2023年接受采訪的畫面,觸動了她。

  時光改變了容顏,卻不會抹去氣韻。連曉梅的話語和面龐,讓安冬找準了自己演繹的方向——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崇拜熱愛音樂事業(yè)的丈夫并無條件給予支持,有犧牲、有隱忍,但內心充滿樂觀和豁達。

  2024年的最后幾天,劇組來到廈門拍攝萬桐書和連曉梅的晚年時光,懷著對往昔無限眷念的連曉梅也在家人陪伴下來到了攝制現(xiàn)場。海風吹動,海浪輕吟,坐在監(jiān)視器前看著演員表演的她,神情一如曾經地溫雅沉靜,眼中泛著激動且好奇的光。

  “從籌備電影開始,我就一直在想,究竟要給觀眾看什么,想表達什么?!蔽鳡栐嵴f,“我們沿著萬桐書的音樂之路,走過塔河兩岸、帕米爾高原,再到東海之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越來越明朗——‘擇一事,終一生’的決心和耕耘,會讓每個人都顯現(xiàn)出屬于自己的偉大?!保ㄣy璐)

【編輯:袁晶】
《中國新聞》·大美新疆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術支持:0991-8557237  新聞熱線: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